焙烧的定义和目的
焙烧过程实际上是使生坯通过热处理将黏结剂炭化为黏结剂焦的过程。即将压制好的生坯放置在焙烧炉内,隔绝空气进行加热,黏结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在炭骨料表面生成一定厚度的黏结剂焦膜。通过黏结剂焦而使炭粉颗粒与颗粒之间连接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和理化性能的整体。
其目的为:
(1)获得黏合焦,使分散的炭颗粒能成为有机的整体,也就是使黏结剂完成炭化过程。
(2)使制品结构趋于更加均匀,且无内外裂纹、空洞与气孔等缺陷。
(3)使制品具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形状和机械强度及性能。焙烧制品的机械强度和性能取决于焙烧时黏结剂转变成黏结剂焦炭的数量,而机械性能与焦化值有直接关系。
加热速度是影响焙烧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加热速度首先决定制品的温度分布已经整个炉室装炉产品的温度分布。由于制品各部分温度不同,因而在同一时间它们发生不同的热解反应,这就引起制品体积收缩的不均匀性,而且还产生有害的内应力。这个内应力在低温时可导致塑性变形;在较高温度制品硬化变脆时,这个内应力会使制品龟裂。加热速度对黏结剂产焦量也有很大影响,随着升温速度的变慢,产焦率总是提高的。已经证明,焙烧时随着产焦率的增加,制品的强度与密度提高。但焙烧曲线放慢会引起炉子产能降低。所以焙烧曲线应该是最佳化的,它应该既保证工艺要求,又满足焙烧过程的经济效益。